公司新闻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播历史呼吁和平
85年前的中国南京,烙下了一段整个世界都无法忘却的伤痛。如今,越来越多人加入到传播南京大屠杀史实以及呼吁和平的队伍中来。无论是一位位“老南京”,还是走出国门的年轻人,抑或从遥远的国度来宁生活的国外友人,他们秉持着同一个信念——“忘记历史,人类将无法从中吸取教训”。
在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南京晨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坚持传播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志愿者,让我们听——“他们说”。
孔佩雯
种下一颗种子 让世界多盏悼念的灯
今年是25岁的孔佩雯加入紫金草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的第七年。她向记者展示了自己从事志愿者工作以来收集的工作证和徽章,每一件都饱含她对这份工作的深厚感情。
七年的时间,志愿服务队从一个只有19人的小团队,到如今拥有几千人的庞大群体,孔佩雯也从一个青涩懵懂的大学生志愿者,成为到研究生毕业后想用自己所学回馈社会的成熟青年。
大学时,孔佩雯发现学校有一支成立了20多年的讲解队伍。当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紫金草学雷锋志愿服务队还没有成立,正是学校的这支队伍为观众提供讲解。身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京孩子,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这段历史,便报名参加了这个团队。孔佩雯本科学的是电视编导,本来计划毕业后从事媒体行业,但来到纪念馆从事志愿服务以后,她希望能结合自己的所学更好地讲述这段历史,因此,读研期间她改选了和文博相关的专业。
“志愿服务队名称里的紫金草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植物,只要有一颗种子,它就能在土地里生长繁殖。”
英国留学期间,孔佩雯选修了研究历史记忆的课程。在一节课上,她向来自各个国家的同学们介绍了中国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及南京大屠杀史实,每个人都听得很认真。讲解结束后,老师对她说:“以前我不知道这段历史,但现在我知道了,以后每年的12月13日,我都会在家门口点燃一支蜡烛。”这次经历也让孔佩雯觉得,每个中国青年都有责任也有能力去传播这段记忆。
志愿服务的经历让孔佩雯收获了温暖的感情。在帮纪念馆拍摄纪录片时,她接触到了一位位和蔼可亲的幸存者爷爷奶奶。2018年,她在拍摄过程中认识了幸存者杨秀英奶奶。杨奶奶当时身患肺癌,非常虚弱,但见到他们到访后眼睛却亮了起来。杨奶奶叮嘱他们,纪念馆就是自己的亲人、家人,让他们一定要把纪念馆建大建强……然而,拍完不到一周,杨奶奶就去世了。孔佩雯拍摄的视频也成为了老人生命时光的最后见证者,“如果时间的流逝能慢一些,我记录的脚步再快一些,会不会少一些遗憾?”每当听闻幸存者去世的消息,她就禁不住在心里这样想。
傅云生
退休后用声音 志愿传递历史
手捧《烙印·南京1937年》, 睾丸大小紫金草志愿者傅云生在寒风中朗诵起了书中的一篇《喇叭》。喇叭是一件文物,是1945年在南京审判日本战犯时用于同步外放法庭审判声音时所用。正是通过这个喇叭,法庭外等待消息的南京市民才得以第一时间得悉审判结果。
《烙印·南京1937年》是傅云生等98名志愿者“众筹声音”,录制的一本讲述南京大屠杀相关文物背后故事的有声书。傅云生没想到,退休后的自己也成了传播历史真相的“喇叭”。
傅云生今年66岁,退休前是一名教师,他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任馆长张建军的中学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傅云生说,当他在电视上看到曾经的学生出任馆长时,便萌生了到纪念馆发挥余热的想法。
最初的接触来自公祭日前夕在纪念馆举办一场主题演出的想法。考虑到公祭日前筹备事宜居多,演出未能成行,但32年后重逢,曾经的学生却对老师发出了诚挚的邀约:“这段历史需要更多人去传播,老师如果愿意,可以在这里发挥您的特长!”
前期参与了多次志愿演出后,2019年,得知馆里招聘社会志愿者,傅云生和他所在的金陵好时光朗诵艺术团主动跟馆里联系,通过了招聘考核,艺术团60多名队员全部加入“紫金草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成了馆中紫金草志愿者中的一员。
这批最大70多岁、最小也已经50多岁的团员克服自身困难,参与了馆内多个重大节日和专题纪念活动的服务,他们还利用自己的声音特长承担了纪念馆史实展的讲解。四年下来,傅云生等团里几位成员坚持每周都来馆里做讲解。只要馆里需要,公司新闻这位退休教师都会克服困难,赶来服务。
傅云生把自己称为“退休老人中的年轻者”,他近年也越发感到将这段史实向全世界,尤其向中国年轻一代传播的重要意义。“在我身体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我还有热情和愿望,在志愿者的岗位上坚持下去,为传播这段历史、教育年轻一代发光发热。”
贺福
用英文传播史实 的外国人
12月初的南京,气温骤降,纪念馆的和平广场冷风袭人。虽是临时邀约,这位来自苏格兰的英国绅士依然爽快地答应了拍摄和采访要求。为表达对拍摄的尊重,他在0℃的气温中仅穿西装站立,耐心地在寒风中回答完了记者额外提出的所有问题。
这是记者第三次采访贺福。贺福告诉南京晨报记者,他已经收到了今年国家公祭日的邀约,将以国际友人的身份第三年出现在公祭仪式现场。
作为一位外国人,近年贺福却把传播南京大屠杀史实当成了分内事。南京大屠杀惨案80周年祭时,他在自己的英文自媒体上连续一周刊发相关新闻,将报道的触角对准那些在至暗岁月中选择留守南京的一位位可敬的国际友人:本可以提前撤离却选择留下来护卫平民的德国人拉贝;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庇护惊恐女性并用日记记录下日军暴行的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怀抱仁爱之心设立难民伤兵医院的约翰·马吉……
这批报道连续刊登后收到了很大反响。贺福说,以至于《China Daily》读到后也将报道的视角对准他和他们刊登的历史素材。
六年来,贺福不仅每年刊登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新闻,刊登的时间不局限于公祭日前后,报道频率也越来越高。两年前,他作为国际友人受邀参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他称这是一场“极其庄重、悲痛的祭奠仪式”。
“当我第一次听说南京大屠杀时被震惊了,让我震惊的不仅是这场杀戮的惨无人道,更在于我自己对这场杀戮的完全无知。”贺福说,他也不是少数不了解此次惨案的外国人中的一员,据他了解,他周围很多外国普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场屠杀。要打破这种“无知”,也成了贺福近年选择在自己的英文媒体上不断刊发文章传播这一史实的原因。
“现在,正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逐渐知道、了解南京大屠杀,我希望这种认知的加速能够快一点,再快一点。”贺福告诉记者,每天有1000人浏览他的网站,过去几年已有很多人通过他们的传播了解了南京大屠杀,未来,他的刊发不会停步,“忘记历史,不知历史,就意味着人们将无法从中吸取教训。”他说。
李国荣
越来越多年轻人 走进纪念馆
66岁的李国荣从事志愿服务已经12年了。2019年,在傅云生的引荐下她报名加入了紫金草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与其他志愿者不同,李国荣年轻时是一名军人,32年的军旅生涯让她对前来参观的军人观众格外关注。
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千里迢迢从东北来到南京参观纪念馆的军人。这位军人告诉李国荣,自己在北方参军,家在南方,这次特地在南京下了飞机,就是为了专门到纪念馆参观,好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是我的职责,了解这段历史能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位参观者这么说。
采访中,李国荣反复提到一个词——传承。“南京大屠杀历史不光要成为我们这代人的记忆,更要让下一代去传承、世世代代传承。”
李国荣曾接待过一对母子,听完讲解后这位母亲请求她为自己的孩子再详细讲解一遍,她想让孩子多了解一些;因为在历史课本里,南京大屠杀史实是由文字和图片组成的一个章节,而在纪念馆里,这个章节被“具体化”,延伸成一个个人、一件件事,更容易使孩子们置身其中,与遥远的时空产生共情。
四年多的史实讲解,李国荣也意识到一个问题——面对不同年龄层次,尤其是年龄较小的观众,是否有更适合孩子的讲解方式呢?
为了完善自己的讲解方式,李国荣买了很多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书籍。她希望在将来的讲解中,自己能够针对不同人群做最适合的讲解,让所有来参观的人都能真正能感受80多年前那段历史的惨痛,从这里走出后,都能成为一粒粒“和平的种子”。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孔芳芳 刘畅 陈娟娟 文 万博洋 潘菲 摄
发布于:江苏省上一篇:中超剩余比赛马上开始,剩余的比赛意义是什么?至少有三个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